
最近有个词有点流行,叫:杀熟。我们常说熟人好办事,在坑你的时候这句话才最显其真谛。结合大数据,熟人宰起来快得手起刀落,而你可能觉得还不痛不痒。
$ r1 @5 ]" `9 o: \* S近日,网络上有不少网友吐槽在各种地方遭遇到价格歧视,相比线下门店维护老客户的良心举措,线上平台却将老用户如待宰的小羊羔般按在地上摩擦,“老用户不如狗”一时成为被伤害过的网友的自嘲。$ F; I7 |1 Y U: J8 @5 X
就拿手机通讯来说好了,入网时间长达十年的老用户默认“不配”得到现在优惠的互联网套餐,运营商们的一切说法都是:该互联网套餐仅限新入网用户。因此舍不得换手机号码的用户,只能默默忍受着高费用低流量少话费的差别待遇。$ q% J9 q' V. @7 b( l8 W# n6 ]/ _
老用户被互联网杀熟该咋办?
* A) t8 c x2 Y在网络上逛了一圈,笔者发现出行服务、娱乐、酒店住宿等方面成为大数据杀熟的重灾区,不少网友表示在这些地方踩过坑:你经常在某平台上订酒店,会越定越贵,成本越来越高,相反,新用户却能得到不少优惠。
" k2 H; H# @# }: p I# I. y5 I“对这个平台的忠诚度越高,付出的代价越高”。最后你反而需要为你对这个企业的忠诚买单,听起来很流氓是不是?+ f1 @" J n5 J1 u1 r$ ^+ y3 m
为什么大数据杀熟的情况会存在?8 f: g5 N* q4 K" u6 O& B1 l. u! y1 A
归根结底,这个锅还是要抛回给用户:因为用户懒,用户懒得计较五毛一块的差价,或者对小幅度的涨价不敏感,企业便当你傻,认为你可以是被宰割的。
, V2 Y; q' G, K" p8 w/ q" D$ q大数据是为用户服务的,但是更多时候,是为企业营利而服务的。 V7 U: h% y# b8 y: w1 A
老用户被互联网杀熟该咋办?
2 H/ m' g* K/ D' z9 t$ s# l
大数据清楚地知道了你的生活方式,你的行为方式在大数据的监控下都一清二楚:大数据知道你喜欢什么,知道你在哪些时间会去哪里,知道你在哪些地方舍得多剁手,知道你常联系的朋友都有哪些,更知道在什么区间内的涨价能让你稀里糊涂间就接受。$ @# n; x7 }" Q
当习惯了某个区间的价格上涨幅度,比如一天只贵一块钱,甚至5毛钱,在某一天你就会惊奇的发现,在看似不经意间,你的成本已经高了不少。
: I4 b" B0 d7 h5 }如果你遭遇了大数据杀熟,有破解之法吗?% T0 M" I/ A# z) |
老用户被互联网杀熟该咋办?
( @ g$ D$ @4 X, o: U9 v
说了这么多,但大数据杀熟这种情况无可避免,并且只会越来越多。我们能做的,只是提高下自己对数字和价格的敏感度,避免温水煮青蛙的尴尬。这里笔者也提几点“不成熟的小建议”:) z1 u) _' m1 I
1、货比三家!古人诚不欺我,货比三家永远不过时!不要因为对某个产品熟悉,就形成依赖,比如下单之前,稍微用不同平台比对下,看看是否有价格差别;
/ }6 r# K' `& K3 N6 w8 o7 k+ K2、线上线下双管齐下。不嫌弃麻烦的朋友,也可以结合线上线下价格,比如订酒店,有可能在线下现场订,会比在某些旅游订票软件便宜。
: n0 P* p! i1 U. k; y! Q2 _8 B5 i1 O3、不要一个账号走天下。最后一点,这个也是笔者经常在说的问题:永远不要用同一个手机号、或者邮箱注册多个平台!
4 k: ]; Z, ]( \5 I; S! A平台和平台之间的数据,经常是共享的,你用同一个手机号注册了网络上全系列的账户,大数据轻轻轻松松就能复盘你一天完整的活动,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。当一家企业清楚地掌握你的消费习惯,将你划入“人傻钱多”的范围时,不宰你宰谁?
% t( c, Z, Q. @( q贪图互联网大数据的便利就要有被坑的觉悟,用户永远是被收割的小韭菜。但用户就只能默默当被收割的小韭菜吗?- v" F3 C1 N6 u* d. M2 n# ]
老用户被互联网杀熟该咋办?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