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吴建国,来源:正和岛、蓝血研究
0 H4 a) x% e) x+ u2 m
华为从6名员工创业的小企业,到突破7000亿元营收、19万员工的世界信息与通讯领域前三。华为靠的是什么? 2 W$ a0 Y7 q. ?6 d8 J) v
1997年,在《华为基本法》的起草过程中,一位教授曾经问任正非:“人才是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?”任正非答道:“人才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,对人才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,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。”
8 }& E N/ J' I8 n" {这是华为最核心的人才理念,也让华为团队一直保持着极高的价值创造能力。华为究竟是如何做到的,其中又有哪些地方最值得其他企业学习?
9 r8 I4 H0 u9 p$ a1 {$ ~ O$ o华为前人力资源副总裁、华为人才体系构建者之一吴建国老师在新书《华为团队工作法》中详细分析了华为的团队管理模式,值得每个企业借鉴。
1 M! e" ?/ U G5 M. @. w1 V以下为节选: “任正非凭什么能让华为这么成功?”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十几年。这几年我渐渐明白,真正把人才管理做到极致的难得一见。
0 o: j" P4 q( o/ F0 K4 F: K' d 0 p8 c- q/ c/ x' G7 O. V! j* K
我认为华为人才体系的核心是“三位一体”的管理模式,也就是精准选配、加速成长、有效激励。我希望能够阐述华为人才团队的管理之道,也能够在“术”的层面给出一些操作性建议。
3 F4 G' e/ i8 [1 Y# c- ~+ e
4 x2 W, G+ v5 _: J% c精准选配:精准选择,合理配置
8 ~! H ?8 `( t% h4 B2 h“企”之一字,有“人”为企,无“人”为止;先要有人,才有业绩。人是企业的根基。而“人”之一字,捺在撇上为“入”,撇捺分开为“八”,交叉则为“×”;只有合适,方为有用之才。企业发展,在于选人;而选人之道,在于精准。
/ n! ^) A# J0 m4 v% \- r, v企业招聘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岗位人才标准,这其实就是一把尺子。这把尺子通常有两个维度,第一个维度是该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,第二个维度是个人的价值观是否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一致。 9 ?9 I; `! V: z" _
0 Q. W7 o' t/ m* H如果在这两个维度上人与企业的要求都能完美契合,那么这个人就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。 " Y7 M O+ _- E6 l2 y( D
从长期来看,价值观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能力素质。随着工作的逐渐深入,价值观的差异会让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嫌隙逐渐放大。对于企业而言,这无异于一颗不定时炸弹,一旦爆发就会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,而且能力越突出,对企业的负面影响越大。
8 ]2 C3 g* ]+ K$ \3 i2 z1997 年,任正非曾经说过一句话:“当你用一个人的时候,先别管这个人强还是不强,你要告诉我你究竟让他做什么,也就是说他的能力是否与你想让他做的事情匹配。”
* V+ T# Y) K# ]* H1 d; k/ J归纳而言,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,选人首要考虑的应该是价值观因素,其次是能力素质与岗位要求的匹配程度。正如俗语所言: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。 9 `/ n' M/ ^! v( n
" f) B4 A& z' }& X2、人才搭配:用人所长,补其所短
0 s, o" M8 F! f, P7 G9 E ; Z" _1 \( c2 s9 l& n5 J4 ]
《华为基本法》中有一句经典:金无足赤,人无完人,优点突出的人缺点同样突出。企业家也经常会说:没有完美的个人,只有完美的团队。团队组建不单指公司的核心领导团队,还包括一个部门的领导团队、一个项目的领导团队等。
3 ]" Z- Q4 m# B但无论什么团队,在团队组建的时候,都需要坚持八字方针:价值趋同,优势互补。
/ S0 ~8 m6 a4 c
& T8 F. U3 ^# ?' N7 h5 g7 l. ]华为把人才搭配的原则称为“狼狈计划”。就像军队一样,团队不仅要有司令来指挥冲锋陷阵,还要有政委来营造氛围。团队的强大战斗力,来自核心成员价值观一致且优势互补所形成的合力。
( ?* N3 C |2 X; ?- {( ` 5 f8 \8 f2 D( q( S/ ?
很多成功的企业都有人才搭配的经典范例。任正非的战略思维和领导力超强,就像华为的远光灯;孙亚芳的职业化素养高,在组织管理上细致入微,像华为的近光灯。二者相辅相成,共同推动了华为近二十年的高速发展。 1 G' k3 o+ b. ]! ]8 I1 ]1 e5 a
% _: x8 _; J3 V- V3、人才生态链:一杯咖啡,吸收宇宙能量
i: D; V4 R0 k5 a
' a$ T. W l u. {* t R2 X任正非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:“一杯咖啡,吸收全宇宙的能量。” 0 \2 c" W L9 s( ~8 N
0 j9 U# R: e: c* f% ~
这句话意思是说,你需要经常出去跟别人喝咖啡、喝茶或者吃饭。前提是要有针对性地找那些对自己或企业发展有价值的人,即定向的人脉网络。
$ {) g9 V* J; l% H" n- C
5 l& q7 ~+ h: ?' }! F很多企业都非常重视自身人才队伍的建设,也就是内部人才的选拔、培养、使用和激励,但是往往忽略了企业业务生态发展的关键要素——人才生态。人才生态是一个三环结构,分别代表了企业内部员工、周边合作伙以及外部人脉网络。 / }# w: ^' Y+ g6 ~: r- P7 k
1 t8 R% z1 @; d9 T ~
对第二层次人才的充分利用,华为就是一个成功范例。
: k& i; I" L$ f: j : G) V0 O: z; I6 o6 l' |( C2 x
度过创业期之后,华为先后与几十家咨询顾问公司展开合作,仅IBM 一家,华为的投入就是几十亿元人民币。这些咨询顾问公司凭借专业优势,让华为快速实现了从“土狼”到“世界级”的转变。除了这些机构,华为还聘请了许多不同领域的个人专家顾问,包括市场营销、产品开发、供应链管理、人力资源管理、财务管理等领域。 : M- @* s" {9 j* H, _5 b
) u1 Q9 W3 j5 h' p+ ^% y" g
在人才生态链中,第三层的人才成本最低廉,但是用好了价值却非同小可。
. J/ [+ q- r# J1 w8 S; D # M, A6 N. z; B+ \
加速成长:效率为先,效果为王 5 a/ b. e- \) [1 O5 R3 H, i
没有人才的成长,就没有企业的成长。然而,中国企业人才成长的速度,却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,所以人才的成长必须要加速,加速,再加速。 $ Q# S E! l' q* H$ d
0 `: q$ r- Q b& [* [( y m华为在加快人才成长方面有四大方法:
. i) w5 A( F' R! `7 J& {% X$ ` @ p1、企业领导人是“培训校长” + `% Z2 V" r. a1 L, ^# J8 t. _
3 O5 d6 ]3 t; R
企业领导人必须是人才培养工作的第一领导。 1 J) L' l; X5 H' |
- S; j: \* [5 j, |6 |
比如,华为大学的最高领导一直都是任正非,其他人只是担任执行副校长。针对企业家的培训,湖畔大学校长也是非马云莫属。 : v' S7 c7 L5 Z j5 B. w7 \* q
这里,钱不是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,企业家的影响力才是。中国一大批企业大学失败的案例告诉我们:最高领导者不挂帅,人才培养工作夭折的概率极大。
# e# n6 B8 M8 d9 g2 D0 S+ X - s( |; A/ ]0 D% w
2、中高级人才都是“教练员”
+ ~, a6 u' {0 g8 N' p* n
% k3 F' g7 _7 Y0 q. Q中国的大多数企业,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带领团队实现工作目标,中高级专业人才的主要任务也是发挥专业能力实现工作目标。华为则不同,华为的中高级人才除了要完成工作目标,还要完成人才发展的目标。 ! {# z7 p" S) _2 p
9 ~& l' R, t/ j9 l, ?7 x, R华为要求所有的中高层管理者,都要经过TTT和教练技术的培训,并通过培训考核。这样,员工除了参加各种脱产培训之外,还会在工作中得到自己的上级主管和专家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,成长速度明显加快。
" c7 }) T& Z" a# ]
5 |" G# g" a" \7 A: f7 ^- [) j6 ^此外,华为内部超过半数的会议属于学习会。会上,主管或专家会和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。每个月的案例研讨和经验交流会,会议中的每个人都在助力别人的成长,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型组织。 - O: }# H; h/ o4 n$ ~+ K
/ b; e5 Y1 F% e0 A4 ~% z3、聚焦重点:集中火力,快速突破
2 [. h `% T2 y; L( D/ l Q % w9 ~) [2 p( w$ B; x8 Q. K
企业发展速度快的时候,一定要记住:挑出其中最需要提升的一两项重点,集中火力,快速突破,之后再找出其他改善点并继续发力。 / l$ W. H5 S6 |5 M4 `8 \5 @! S
" [& G9 T+ @7 m% n0 Z
在华为,除了基础性知识的培训之外,无论是干部培养还是专业人才的培养,都是先聚焦在一两个重点改善项目上。
2 h' R" a2 `& [6 L q: I
5 k9 s( ]! K1 m! P* M如果这一两个重点项目在1—3个月内得到了显著提升,再聚焦提升其他改善项目。如果聚焦的改善项目没有达标,一般会延长该项目的培养时间。通过6 个月的培养周期,大部分人的重点改善项目都会有明显的提升,也会超过传统企业培训一年的效果。 3 c% L) _6 J' i: I, X
* n- W0 N" d/ _( M; }! ?这就是典型的人才倍速成长法,华为叫作“人才成长加速器”。
5 e( Z4 b/ V# H) b- t7 r0 i$ R0 ]4、训战结合: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应用
6 T- I( n3 G8 }: `3 V( ]# @$ h
/ C- N7 ]# l" X3 J现在很多企业都喜欢搞培训,好的培训不是形式化,而是要培养真正的战士。 / e% X! x: M5 a# V' f7 a& F
% E+ z4 S9 [+ U5 T9 P- E
华为大学的培训原则就是训战结合,即围绕实际工作的场景,进行问题解决式的培训。例如,新市场拓展的成功要素是什么?哪些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?为了解决这些关键问题,需要我们具备哪些关键能力?我们如何才能有效提升这些关键能力? $ p& t M! x* C( C
学员在培训的时候,是把华为战场上遇到的实际问题搬到课堂上来,采取体验式教学。
* x1 W& G: E- k H6 Y8 y1 |1 i
y- G4 B+ y8 h0 p# |学习的过程中,导师会让学员进入实战模拟操作,针对可能要参与的真实项目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思路。导师会对学员的问题进行点评和总结。培训的目的只有一个,就是让学员学习之后,能够在战场上取得预期的战果。 + N/ {& g- p( ]1 H3 V/ m) x! u
有效激励:点燃人才内在驱动力 . i$ ?9 H" U2 ^6 W: g9 ^0 u+ a( f
很多企业认为,必须有足够的钱才能产生足够的激励效果,但从实际来讲,有钱没钱和激励机制是否有效没有任何关系。很多创业公司没有多少钱,照样可以吸引并激励优秀员工;而很多财大气粗的企业,不恰当的物质激励却带来负面效果。 ' `- W) K% J! h5 s. m% [% [3 b
! t+ \) u+ t# W从本质上看,华为激励机制成功的背后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底层要素,也就是获取分享制和期望值管理。
( a1 y( u2 _ A* V8 \6 W
3 M3 |) M. G/ u, H8 I" [% s# v1、获取分享制:激活员工最大动力
4 }' @5 S. M! D: m6 @$ \0 U网上经常有人传播任正非的一句话“只要钱给够,不是人才也能变成人才”,也有很多文章写华为高薪招聘人才,这就让很多读者认为华为的激励机制是“重赏之下必有勇夫”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。 % r# E3 g2 s" m
( m7 `% l; e; P. v0 ?华为高薪背后的逻辑是任正非的“获取分享制”,和创业阶段“不让雷锋吃亏”的逻辑完全一致。你首先必须是“雷锋”——贡献者,因为你贡献大,所以给你的回报就高。
- T( `4 H7 Q) W8 a7 v这里的回报不仅仅是物质回报,还有荣誉奖和成长空间。华为的人均产出高居全球高科技企业的第七位,而中国企业人均产出平均值仅有欧美企业的1/4,这才是华为人可以多拿钱的硬道理。
{% u5 t- e+ w: P0 @, B. Y" G+ X% Q- @
在华为的激励总包中,人力资本所得和货币资本所得的比例是3∶1,劳动贡献是获取回报的主要方式。未来,这个比例还会继续提高,通过缩小货币资本回报的比重,让那些希望“不劳而获”的“持股人”断掉念想,坚持长期奋斗。 , B! b S, k5 ]& i4 d. G8 X
( i! F# r: P5 h. H- b& S' U
7 T D2 q2 ~# V- \; Y) W$ `+ N2、期望值管理:设定合理任务目标( o) J i$ b' @1 u8 ?
% S8 f, k" u/ `; e' Q6 r大多数企业错误地认为,给钱越多,激励效果就最好,实际上并非如此。薪酬数额的绝对值固然重要,但薪酬绝对值与个人期望值的差距,才是激励是否产生效果的关键。5 D, L8 c! k o \9 R& r2 ]: ?0 I
: S: J* Q* P8 V7 i5 v4 \6 l
贪婪,是人的本性之一。欲壑难填是激励机制设计中面临的人性挑战。华为非常重视期望值管理,让员工对自己的薪酬预期在理性的范围之内,由此才会让激励产生应有的效果。
' n6 W/ m- ]8 J) K* c& s) @* s2 m
5 N# \5 d1 ^! A, `! h. c$ x& n% V$ Q6 s首先,华为坚持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——不能让目标很容易达成。
7 A: `1 z. c( o9 |6 K5 z( Z
9 W$ k# _$ v" i
0 C) o. ?% V, A7 h, H3 |+ W! O4 Y其次,在考核中,华为坚持兑现A占10%、B占40%、C占45%、D占5% 的基本比例。华为有接近一半员工的考核结果是C。 6 C1 r! o6 ^' ~8 J) B
' d7 n/ ~% r0 f# a
9 i& q/ o S9 ~刚开始考核的时候很多人会问,为什么我干的这么好还是C呢?我说C是正常,A是超常。 4 W* C) o1 [9 h6 x) w
% R% M/ o# T7 |2 i2 c2 X
1 ^( ^# Z) ^& D7 ]8 a+ b
一方面,得B、得C的员工(占员工总数的85%左右)发现自己没有完成目标;另一方面,却发现自己拿的奖金还挺多。这样一来,员工拿到钱的时候就会产生“负疚感”:
1 ^3 v0 s7 J, S. Q) [, q+ P {老板对我们太好了,我们干的不咋地,公司还给这么多的钱,惭愧啊!明年必须打起精神好好干。 " o# w) Z' l/ @1 A8 A# b. ?
( _ C8 m7 E- d
! O4 ]( E# X( o y# t) u6 T% u, p" w% ` Q3 z, v! n1 Y. [( q$ _" }
反观大部分中国企业,目标值定得低不说,考核得A 的比例还很大,由此造成许多员工误认为自己干得很棒,而企业给自己兑现得太少,由此助长了人性中贪婪的一面。这样一来,再多的钱也无法喂饱他们。
3 U4 V. c7 G; r; W, r" C8 t
, `8 x2 J2 y+ Y( J$ y4 M+ m6 y, p总结下来,华为激励模式未必适合所有企业,但它的核心理念和操作方法可以给许多中国企业带来借鉴,有利于企业把“价值创造—价值评价—价值分配”的人力资本增值循环做得更好。 - o) R# P; p: x/ T( o( x9 u& v
结 语
! a, S) r' Z. G& \7 W5 ]5 F6 M人才在哪儿,资源在哪儿,华为就在哪儿。 % J2 }- W% C# ^& y3 v5 g
很多人说华为是突然崛起,实际上它历经了30年的持续奋斗和磨砺。很多人说华为有洪荒之力,实际上这只是一群普通人的脚踏实地。 ! I* X, L6 u# ]. H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