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吴建国,来源:正和岛、蓝血研究
* u4 B7 ?" r/ v/ y/ d0 n* ^
华为从6名员工创业的小企业,到突破7000亿元营收、19万员工的世界信息与通讯领域前三。华为靠的是什么?
* a- f- i" f+ N$ G: N1 g1997年,在《华为基本法》的起草过程中,一位教授曾经问任正非:“人才是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?”任正非答道:“人才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,对人才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,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。”
6 ~7 l- O0 C6 U4 p这是华为最核心的人才理念,也让华为团队一直保持着极高的价值创造能力。华为究竟是如何做到的,其中又有哪些地方最值得其他企业学习?
/ t" d& B* v; q% ?" d$ t华为前人力资源副总裁、华为人才体系构建者之一吴建国老师在新书《华为团队工作法》中详细分析了华为的团队管理模式,值得每个企业借鉴。 6 R' F8 b! z& i! }* }$ w
以下为节选: “任正非凭什么能让华为这么成功?”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十几年。这几年我渐渐明白,真正把人才管理做到极致的难得一见。
2 X2 N8 o9 ]6 [2 q1 d
7 X0 U: c ~& N7 `# X我认为华为人才体系的核心是“三位一体”的管理模式,也就是精准选配、加速成长、有效激励。我希望能够阐述华为人才团队的管理之道,也能够在“术”的层面给出一些操作性建议。
- l" @- J8 d9 W( M1 b9 J: N* c1 m/ K9 |' L" Y, r) s1 a
精准选配:精准选择,合理配置 6 W, a+ Q: ]. \- U! M
“企”之一字,有“人”为企,无“人”为止;先要有人,才有业绩。人是企业的根基。而“人”之一字,捺在撇上为“入”,撇捺分开为“八”,交叉则为“×”;只有合适,方为有用之才。企业发展,在于选人;而选人之道,在于精准。 " L/ V6 U/ n+ q6 t' q4 `! a
企业招聘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岗位人才标准,这其实就是一把尺子。这把尺子通常有两个维度,第一个维度是该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,第二个维度是个人的价值观是否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一致。 4 d9 y* F# b2 y, o; Z+ |" K
n8 k3 p6 g/ [* u5 N
如果在这两个维度上人与企业的要求都能完美契合,那么这个人就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。
0 {6 m$ c: C8 v* ~从长期来看,价值观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能力素质。随着工作的逐渐深入,价值观的差异会让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嫌隙逐渐放大。对于企业而言,这无异于一颗不定时炸弹,一旦爆发就会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,而且能力越突出,对企业的负面影响越大。 . ]( w7 F2 y: y- j, h/ t
1997 年,任正非曾经说过一句话:“当你用一个人的时候,先别管这个人强还是不强,你要告诉我你究竟让他做什么,也就是说他的能力是否与你想让他做的事情匹配。” ( a3 x8 |+ u' {7 X. B2 Q" @
归纳而言,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,选人首要考虑的应该是价值观因素,其次是能力素质与岗位要求的匹配程度。正如俗语所言: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。 3 k- Y4 c- B8 S& t: r
# C! _4 E5 v/ }9 I2、人才搭配:用人所长,补其所短
5 L7 } K0 o3 f) ^
# |2 o1 A- @1 F9 `+ i' G. | s《华为基本法》中有一句经典:金无足赤,人无完人,优点突出的人缺点同样突出。企业家也经常会说:没有完美的个人,只有完美的团队。团队组建不单指公司的核心领导团队,还包括一个部门的领导团队、一个项目的领导团队等。 ( W _/ m/ D4 [& e
但无论什么团队,在团队组建的时候,都需要坚持八字方针:价值趋同,优势互补。
$ d R3 r. w% U
9 Z$ A7 q' |9 p5 P华为把人才搭配的原则称为“狼狈计划”。就像军队一样,团队不仅要有司令来指挥冲锋陷阵,还要有政委来营造氛围。团队的强大战斗力,来自核心成员价值观一致且优势互补所形成的合力。
2 c' C5 f6 l. W! C0 ^
( O; w Q5 Q' Y: y5 W( u很多成功的企业都有人才搭配的经典范例。任正非的战略思维和领导力超强,就像华为的远光灯;孙亚芳的职业化素养高,在组织管理上细致入微,像华为的近光灯。二者相辅相成,共同推动了华为近二十年的高速发展。 + S$ x/ Z* W0 [$ F8 Y! }, Q( c
+ v% g9 [) ^* W9 }! Q3、人才生态链:一杯咖啡,吸收宇宙能量
! H4 E g' J/ v! P4 Z( [2 `7 X' H
) A& t4 j) i2 f3 }+ ~# W8 A任正非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:“一杯咖啡,吸收全宇宙的能量。” . k% F1 p+ Z% T6 w, I/ x, Q
+ _& ]6 z- `8 O: m* w0 u
这句话意思是说,你需要经常出去跟别人喝咖啡、喝茶或者吃饭。前提是要有针对性地找那些对自己或企业发展有价值的人,即定向的人脉网络。 l* G: a+ B, r
3 w/ ^) F( M: u0 a很多企业都非常重视自身人才队伍的建设,也就是内部人才的选拔、培养、使用和激励,但是往往忽略了企业业务生态发展的关键要素——人才生态。人才生态是一个三环结构,分别代表了企业内部员工、周边合作伙以及外部人脉网络。 " H0 u4 h+ d6 p' [/ ^( [- |& i0 x
2 L- Z. T1 O* Y! ]( K2 |: b
对第二层次人才的充分利用,华为就是一个成功范例。
! n5 i+ U- ^& A4 ^! F$ Y
0 i1 |/ v; B9 H度过创业期之后,华为先后与几十家咨询顾问公司展开合作,仅IBM 一家,华为的投入就是几十亿元人民币。这些咨询顾问公司凭借专业优势,让华为快速实现了从“土狼”到“世界级”的转变。除了这些机构,华为还聘请了许多不同领域的个人专家顾问,包括市场营销、产品开发、供应链管理、人力资源管理、财务管理等领域。
4 l% o6 v/ p! @$ C1 [" p; a 9 t7 C) j. y' a/ {% `) S! O
在人才生态链中,第三层的人才成本最低廉,但是用好了价值却非同小可。 . {! i' m- M+ k4 _! Q2 B
( i2 @! U* R9 G9 K
加速成长:效率为先,效果为王 $ y! X* E. }9 o. N3 ]( t7 B9 Y* i9 Z
没有人才的成长,就没有企业的成长。然而,中国企业人才成长的速度,却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,所以人才的成长必须要加速,加速,再加速。
) q5 U# {/ h( P U+ w z/ y) g s
, V0 `' N2 e- a华为在加快人才成长方面有四大方法: ) P, N% O( R& e$ n. m
1、企业领导人是“培训校长”
- o% t% i& u) I9 l- L6 i) y
2 w, f& R" Z7 s企业领导人必须是人才培养工作的第一领导。
" x& d. |2 y; J$ @ ! n7 [" g2 ]/ G: P- ]9 M
比如,华为大学的最高领导一直都是任正非,其他人只是担任执行副校长。针对企业家的培训,湖畔大学校长也是非马云莫属。
% `! r/ q) h5 D" I这里,钱不是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,企业家的影响力才是。中国一大批企业大学失败的案例告诉我们:最高领导者不挂帅,人才培养工作夭折的概率极大。
- h5 l) J% p7 q) n! R & F* ]$ |0 M9 p5 c
2、中高级人才都是“教练员” / I. ~9 e: B% J! ?9 e# p
2 p3 N& _$ F d, ~. l, D! B中国的大多数企业,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带领团队实现工作目标,中高级专业人才的主要任务也是发挥专业能力实现工作目标。华为则不同,华为的中高级人才除了要完成工作目标,还要完成人才发展的目标。
$ O7 K+ a* v7 M9 Q: S% u ' N8 t, V. [+ v% [
华为要求所有的中高层管理者,都要经过TTT和教练技术的培训,并通过培训考核。这样,员工除了参加各种脱产培训之外,还会在工作中得到自己的上级主管和专家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,成长速度明显加快。 ( B& U; |+ p8 x1 q3 D1 Y; K
; ]( P8 q" V U; B此外,华为内部超过半数的会议属于学习会。会上,主管或专家会和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。每个月的案例研讨和经验交流会,会议中的每个人都在助力别人的成长,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型组织。 ! w N- O7 z; @4 o2 t. ]" T& c
. d* M& b6 ]- D( S1 p! ?3、聚焦重点:集中火力,快速突破
) D. A, v; Q* d/ T4 `
! `* A6 G' B; A# N: J3 z' W企业发展速度快的时候,一定要记住:挑出其中最需要提升的一两项重点,集中火力,快速突破,之后再找出其他改善点并继续发力。
$ }; V5 ]. a/ ? 3 w) _* h' R1 D( _: o1 D
在华为,除了基础性知识的培训之外,无论是干部培养还是专业人才的培养,都是先聚焦在一两个重点改善项目上。 ) N& N# z& i2 |9 o4 C
' x" |5 v! o$ Z: l/ W. ]
如果这一两个重点项目在1—3个月内得到了显著提升,再聚焦提升其他改善项目。如果聚焦的改善项目没有达标,一般会延长该项目的培养时间。通过6 个月的培养周期,大部分人的重点改善项目都会有明显的提升,也会超过传统企业培训一年的效果。
# G6 `! P y) ^. Z- F
T1 v! L" d- t8 c这就是典型的人才倍速成长法,华为叫作“人才成长加速器”。
7 |- ^8 v6 \7 r4、训战结合: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应用 4 ^! C/ Q8 w+ I3 u8 f9 b
& s( m- I# C; q$ G3 S
现在很多企业都喜欢搞培训,好的培训不是形式化,而是要培养真正的战士。
, e( Y; E7 |+ N4 J
9 i7 r; T6 O% x: ]9 h7 Q3 y- d' ?8 k华为大学的培训原则就是训战结合,即围绕实际工作的场景,进行问题解决式的培训。例如,新市场拓展的成功要素是什么?哪些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?为了解决这些关键问题,需要我们具备哪些关键能力?我们如何才能有效提升这些关键能力?
, {3 l" \3 {4 e# ]9 {0 U学员在培训的时候,是把华为战场上遇到的实际问题搬到课堂上来,采取体验式教学。 ) P0 F3 o2 F7 G$ \/ s' K% q7 m! M& p! b
7 T. b; R! n7 f1 [! \5 y7 g
学习的过程中,导师会让学员进入实战模拟操作,针对可能要参与的真实项目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思路。导师会对学员的问题进行点评和总结。培训的目的只有一个,就是让学员学习之后,能够在战场上取得预期的战果。 9 g! q0 D; @/ @: X
有效激励:点燃人才内在驱动力
# i; v0 K. ], g9 |很多企业认为,必须有足够的钱才能产生足够的激励效果,但从实际来讲,有钱没钱和激励机制是否有效没有任何关系。很多创业公司没有多少钱,照样可以吸引并激励优秀员工;而很多财大气粗的企业,不恰当的物质激励却带来负面效果。
- q, O! s7 a$ Y+ T5 l+ E
+ D- {5 L" x3 \" o$ J0 b$ _- ~从本质上看,华为激励机制成功的背后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底层要素,也就是获取分享制和期望值管理。
: l, g! {2 u9 l" v # Z3 N% C$ V5 Q, G
1、获取分享制:激活员工最大动力 ; S1 B7 t6 [1 @- v+ {# Z
网上经常有人传播任正非的一句话“只要钱给够,不是人才也能变成人才”,也有很多文章写华为高薪招聘人才,这就让很多读者认为华为的激励机制是“重赏之下必有勇夫”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。
0 L7 J& Y/ H* U3 ?% l # ]! h C \5 u) Q
华为高薪背后的逻辑是任正非的“获取分享制”,和创业阶段“不让雷锋吃亏”的逻辑完全一致。你首先必须是“雷锋”——贡献者,因为你贡献大,所以给你的回报就高。 ! l6 ^6 z* H# y7 b2 G) K9 a
这里的回报不仅仅是物质回报,还有荣誉奖和成长空间。华为的人均产出高居全球高科技企业的第七位,而中国企业人均产出平均值仅有欧美企业的1/4,这才是华为人可以多拿钱的硬道理。
s. i* x! E# z) l$ M# l) j& }& Z& X% f- C% Z1 z1 u
在华为的激励总包中,人力资本所得和货币资本所得的比例是3∶1,劳动贡献是获取回报的主要方式。未来,这个比例还会继续提高,通过缩小货币资本回报的比重,让那些希望“不劳而获”的“持股人”断掉念想,坚持长期奋斗。 7 M. Q! T- k: n6 r
% o0 i" x2 g* ]) }+ ~8 B
% ?9 @. W7 Z# o$ p+ w1 {4 ?
2、期望值管理:设定合理任务目标* _1 ~' e6 L% N# h8 H: F7 ]" H$ j J# N
0 N% ^8 ~/ ~; T6 G2 c: F
大多数企业错误地认为,给钱越多,激励效果就最好,实际上并非如此。薪酬数额的绝对值固然重要,但薪酬绝对值与个人期望值的差距,才是激励是否产生效果的关键。1 p' ]* Z; h* A& P
: B5 b! Q% g1 X1 W" Y贪婪,是人的本性之一。欲壑难填是激励机制设计中面临的人性挑战。华为非常重视期望值管理,让员工对自己的薪酬预期在理性的范围之内,由此才会让激励产生应有的效果。" e/ P; c- a; R z5 P& u. M( s
; [' x4 [- e# _+ N
首先,华为坚持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——不能让目标很容易达成。 7 i7 q( t2 a! [ Y- M$ D7 @ S& E0 s) ~
9 J. c# H t3 G! q( P- f" _# y! ^. B
. g: `. l* B3 i/ S其次,在考核中,华为坚持兑现A占10%、B占40%、C占45%、D占5% 的基本比例。华为有接近一半员工的考核结果是C。 8 S8 S; n/ U1 f9 u
R+ H' Q( d! X, f
& p6 l" n) G, z* M) S7 g% O( \9 I" |刚开始考核的时候很多人会问,为什么我干的这么好还是C呢?我说C是正常,A是超常。
4 p @2 {- P& N
' f2 k q. ?: s5 \
) ?. N. C) F3 n7 y' [* t( {) j一方面,得B、得C的员工(占员工总数的85%左右)发现自己没有完成目标;另一方面,却发现自己拿的奖金还挺多。这样一来,员工拿到钱的时候就会产生“负疚感”:
& l+ A- Q1 j" y) z5 i0 y6 v老板对我们太好了,我们干的不咋地,公司还给这么多的钱,惭愧啊!明年必须打起精神好好干。
6 g7 }5 R$ S8 a, [2 @6 Q/ ]8 r- A& ]& W' s; d4 g" B1 B) Q- n+ t `6 e
& Z+ Z8 m7 i$ G$ j& N& ? c2 u* d3 J, G
反观大部分中国企业,目标值定得低不说,考核得A 的比例还很大,由此造成许多员工误认为自己干得很棒,而企业给自己兑现得太少,由此助长了人性中贪婪的一面。这样一来,再多的钱也无法喂饱他们。
8 _& Q( b- b7 R% s, F
: c7 p' r/ u3 v. J0 C1 a总结下来,华为激励模式未必适合所有企业,但它的核心理念和操作方法可以给许多中国企业带来借鉴,有利于企业把“价值创造—价值评价—价值分配”的人力资本增值循环做得更好。
1 e4 ~8 Z1 |+ f0 i* `结 语
% l. h2 `8 m% f2 D9 I/ S; q! T0 x人才在哪儿,资源在哪儿,华为就在哪儿。 1 E% C0 a1 [, T+ ~ F+ ^! Q
很多人说华为是突然崛起,实际上它历经了30年的持续奋斗和磨砺。很多人说华为有洪荒之力,实际上这只是一群普通人的脚踏实地。
- w9 `0 U' v9 v! \ |